/ WEB  

WEB是如何工作的

引言

本来很犹豫是否要写一下这篇文章的,毕竟自己知之甚少,说些浅的知识还行,一旦深入,就会漏了马脚。但是,另一方面想,既然知道自己懂的不够,就更应该把知道的给梳理出来,也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这篇文章也算是对当前所学所知进行一个总结吧,遛😂。

简解

先上一个大概的图解

过程图解

上图简单的解释了打开一个网页的过程,稍微详细的解释就是:

  1. 浏览器得到网址,并把网址拆解为域名和路径
    URL

  2. 浏览器寻找域名对应的 IP

    • 先在浏览器自己的缓存里找,如果之前访问过,会有缓存
    • 如果没有缓存,则让手机或电脑向 DNS 服务器请求获取
  3. 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

  4. 服务器解析请求,得到请求的路径参数等

    • 如果是静态页面,直接找到对应的静态文件
    • 如果是动态页面,调用动态语言处理数据合成页面,再交给 HTTP 服务器
  5. 服务器把页面发回浏览器

  6. 浏览器得到数据,进行解析、渲染、输出

最终就看到了网页。


从上面的简解我们可以知道,访问的过程大概可分为:URL,DNS 查询,HTTP,浏览器,这四个部分。

URL

URL 是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的简写,中文:统一资源定位符,在 web 中很多时候被叫做 ‘网址’。

URL 的标准格式如下:

协议:[//地址[:端口]][/路径]文件[?数据][#锚点]

- 协议: 在 web 中通常使用 http,https
- 地址: 域名或者 IP 地址
- 端口: 默认情况下,http 使用 80 端口、https 使用 443 端口的时候,可以省略
- 路径: 要访问资源所在的目录
- 文件: 当请求的是具体一个文件时,比如一张图片,需要写清楚,否则由服务器决定返回设置的文件,一般是 `index.html`
- 数据: ? 后写 GET 请求的参数,每个参数以 & 隔开,再以 = 分开参数名称与数据
- 锚点: # 后面的数据不会被发送到服务器,它代表网页中的一个位置

发生了什么

浏览器获取到用户输入的 URL,就按照以上格式进行解析,如果不符合标准格式,则会判断为用户输入了关键字,并跳转到搜索引擎搜索,当 URL 中存在不是 ASCII 的字符串时,会把字符串转成 punycode 标准编码的字符串。

获取到域名后,浏览器首先会在浏览器的缓存中查找与它相关的资源,比如 DNS 缓存、静态资源缓存

浏览器的 DNS 缓存会把之前访问过的域名对应 IP 缓存起来,方便下次使用,一般会保存 TTL(DNS 服务器上缓存时间)、Expires(浏览器记录的到期时间)

如果没有缓存,则进行下一步,DNS 查询

DNS 查询

DNS 查询就是把网址翻译成 IP 地址。

比方说你的电脑不知道 www.zhih.me 这个域名的 IP 地址,他就会向 DNS 服务器发送个请求,让 DNS 服务器帮他寻找,此时你的电脑就是一个 DNS 客户端,实际上整个具体过程会有不同的情况。

域名的结构

想要理解 DNS 查询过程,还得先知道域名的结构。

www.zhih.me 这个域名为例,它是个全称域名(FQDN)

当你看到它时,应当从右往左读

domain1

而整个域名系统的结构是这样的

domain2

根域:储存了负责每个域(如com、cn、me等)的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的地址信息

顶级域名(TLD):分为通用、国家、赞助和地理几种类型,用于表示某些组织或用途

二级域名(SLD):表示组织、个人、特定意义的名称

三级域名:例如:sina.com.cn,sina 是一个三级域名,同时又是 com.cn 的子域名

子域名:子域名与三级域名不同,例如:www.zhih.me,www 是 zhih.me 的子域名,但却不是三级域名

DNS 查询过程

本地解析

  1. 查看 HOSTS 记录,如果有,直接返回结果
  2. 查看 DNS 缓存,看看它里面是不是有你设置的域名 IP 地址,缓存信息是通过以前的查询获得的,电脑关机时缓存将会被清空

直接解析

本地找不到,就向你电脑里设置的 DNS 服务器请求,如果没有设置具体的地址,而是自动获取,就会从 ISP 中获取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我自己使用的是腾讯的 DNS 服务器,我们一般把它叫做本地 DNS 服务器

dnsquery-1

当本地 DNS 服务器找不到结果时,就需要跟其他 DNS 服务器查询获取

完整解析过程

dnsquery-2

这个过程可以使用 dig 命令查看

dig www.zhih.me +trace

这样,电脑就拿到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了

HTTP

关于是什么,在维基百科已经写的很详细了,自己看看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ertext_Transfer_Protocol

前面我们已经找到了 IP,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了

请求方法

方法描述
GET请求指定的页面信息,并返回实体主体
HEAD类似于get请求,只不过返回的响应中没有具体的内容,用于获取报头
POST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PUT从客户端向服务器传送的数据取代指定的文档的内容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的页面
CONNECT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OPTIONS允许客户端查看服务器的性能。
TRACE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HTTP 状态码

HTTP状态码(HTTP Status Code)是用以表示网页服务器HTTP响应状态的3位数字代码。它由 RFC 2616 规范定义的,并得到RFC 2518、RFC 2817、RFC 2295、RFC 2774、RFC 4918等规范扩展。

应该每个网民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遇到过 404 not fount

状态码有相当多,在这里我就列出他们的分类

类型类别描述
1xx信息请求已被接受,需要继续处理
2xx成功操作被成功接收并处理
3xx重定向需要客户端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的参数错误或无法完成请求
5xx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有错误或者异常

HTTP 消息结构

在 shell 中使用 curl -v 命令就可以看到请求和响应的消息了

以最常用的 get 请求为例:

curl -v https://mov.zhih.me/weapp/list/1/2

res_req.jpg

HTTP 请求

请求报文的一般包括以下格式: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和请求数据

GET /weapp/list/1/2 HTTP/2
//请求行: 请求方法 请求URI HTTP协议/协议版本
Host: mov.zhih.me
//服务端的主机名
user-agent: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3_5)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66.0.3359.139 Safari/537.36
//浏览器 UA
accept: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image/webp,image/apng,*/*;q=0.8
//客户端能接收的mine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是否支持流压缩
# 空行
# 请求数据

请求头部就是请求行和空行之间的键值对

HTTP 响应

响应报文也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状态行、消息报头、空行和响应正文

HTTP/2 200
//状态行:HTTP协议版本号, 状态码, 状态消息
server: nginx/1.14.0
//web 服务器软件名及版本
date: Thu, 17 May 2018 14:46:50 GMT
//发送时间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服务器发送信息的类型
content-length: 589
//主体内容长度
# 空行
{"code":200,"data":[{"rank":1,"movid":1292052,"rating":9.6,"title":"肖申克的救赎","genres":["犯罪","剧情"],"year":1994,"directors":["弗兰克·德拉邦特"],"casts":["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image":"https://img3.doubanio.com/view/photo/s_ratio_poster/public/p480747492.jpg"},{"rank":2,"movid":1291546,"rating":9.5,"title":"霸王别姬","genres":["剧情","爱情","同性"],"year":1993,"directors":["陈凯歌"],"casts":["张国荣","张丰毅","巩俐"],"image":"https://img3.doubanio.com/view/photo/s_ratio_poster/public/p1910813120.jpg"}]}%
//响应正文

服务器

前面说了数据怎么发送到服务器,现在说说服务器如何处理收到的数据

当然,这部分的情况相当复杂,不同场景有不同的方案,我这里只简单的举二三的例子

静态站点

我的博客 zhih.me 就是个静态站点,通过模板引擎把数据渲染成静态 HTML 文件,这些文件就存在服务器上等待下载,浏览器获取页面就是个文件下载的过程。

  1. 浏览器发送 HTTP 请求,请求里包含了文件的路径、主机名等信息
  2. 我的服务器监听了 80 和 443 端口,发现有数据传来,将请求抛给虚拟主机
  3. 虚拟主机发现请求的路径是 ‘/‘,就把网站根目录下的 index.html 返回给请求者

动态站点

这里说的动态站点,指页面是由后端处理数据合成的

常见的例子就是 WordPress,WP 应该是现在被使用得最多的 CMS 了,它的处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浏览器发送 HTTP 请求,请求里包含了文件的路径、主机名等信息
  2. 我的服务器监听了 80 和 443 端口,发现有数据传来,发现有数据传来,将请求抛给虚拟主机
  3. 虚拟主机发现请求的路径是 ‘/‘,而 ‘/‘ 这个路径已经指定了 PHP 处理,于是把请求抛给了 index.php 处理
  4. WP 解析请求里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参数,你访问的是首页,也没带什么参数,于是 WP 就从数据库里把首页的文章调出来,然后在 PHP 里遍历合成 HTML 文件,并交给虚拟主机
  5. 虚拟主机把 HTML 页面返回给请求者

前后分离站点

前后分离是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大多数 WebApp 都是这种架构,简单说就是使用 AJAX 获取数据在客户端进行渲染。

  1. 获取静态资源(静态站点的整个过程),JS 跑起来后开始请求数据
  2. 后端程序获取请求,解析请求数据,从数据库里提取数据,返回数据
  3. 前端程序得到数据,遍历数据,渲染页面

浏览器

前面我们就是从浏览器开始的,现在又回到了浏览器,浏览器是个常用且看似简单的软件,但是讲真,原理真的挺复杂的,我这里只能说说解析和渲染相关的一点点皮毛知识,如有错误欢迎斧正。

打开浏览器开发者工具,访问一个网页,我们将看到以下信息

chrome

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加载 HTML -> 解析 HTML -> 构建 DOM 树 -> 构建 CSSOM 树 -> 构建渲染树 -> 布局、绘制

但是,现代浏览器为了更快的显示页面,很多任务都是同时进行的,会一边解析 HTML,一边下载外部资源,还一边进行渲染。

解析 HTML 并构建 DOM 树

浏览器自上而下的解析 HTML 文档,并在解析的同时构建 DOM(文档对象模型) 树,DOM 树里有各个标签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
<link href="style.css" rel="stylesheet">
<title>Critical Path</title>
</head>
<body>
<p>Hello <span>web performance</span> students!</p>
<div><img src="awesome-photo.jpg"></div>
</body>
</html>

解释器深度遍历 HTML 文档,把 <html> <head> <body> 这些标签按照 W3C 标准,转换成 “定义它属性和规则的对象’”,然后将这些 “对象” 链接在树形结构里,这就是 DOM 树

dom-tree

在以上 HTML 结构例子中,<p><div> 是兄弟节点,在 DOM 树的构建过程中,当前节点所有的子节点全都构建完成后才会构建下一兄弟节点

构建 CSSOM 树

在上面的 HTML 中,<head> 里有个外部样式表 style.css,HTML 解析到这里时会向服务器请求资源,得到这样的资源:

body {
font-size: 16px
}

p {
font-weight: bold
}

span {
color: red
}

p span {
display: none
}

img {
float: right
}

和处理 HTML 类似,浏览器处理 CSS 构建了 CSSOM

cssom-tree

构建渲染树

前面已经构建了 DOM 树和 CSSOM 树,现在浏览器就把它们合并成一个渲染树

render-tree-construction

在渲染树的构建过程中,浏览器遍历 DOM 树,然后对应 CSSOM 树给每个节点设置计算样式(最终样式),设置了 display: none 的节点,将会在渲染树中移除

这样,渲染树就包含了页面上所有可见的内容和它们的计算样式

布局、绘制

渲染树只包含了内容和样式,要放到浏览器窗口中,还需要计算它们在窗口里的确切的位置和大小,这个过程叫做布局,也称为“自动重排”

浏览器从渲染树的根节点开始遍历,我们可以想象为有外向里的过程,先确定外层的位置大小,在向里层计算

布局流程的输出是一个“盒模型”,它会精确地捕获每个元素在视口内的确切位置和尺寸:所有相对测量值都转换为屏幕上的绝对像素

布局完成后,浏览器会立即发出“Paint Setup”和“Paint”事件,将渲染树中的每个节点转换成屏幕上的实际像素,这一步通常称为“绘制”或“栅格化”

重排和重绘

当 DOM 或 CSSOM 被修改时,会发生重排(Reflow),也就是把上面的步骤重新来一遍,这样才能确定哪些像素需要在屏幕上进行重新渲染,这个过程也被叫做回流

如果改变的属性与元素的位置大小无关,比如背景颜色,那么浏览器只会重新绘制那个元素,这个过程叫重绘(Repaint)

重排必然会引起重绘,重绘则不一定会重排

CSS、JS 阻塞

默认情况下,CSS 是阻塞渲染的资源,浏览器需要等 DOM 和 CSSDOM 都准备好之后才会渲染,注意,这里说的是阻塞渲染,而不是阻塞 DOM 的构建,事实上 DOM 和 CSSDOM 的构建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构建 CSSOM 会阻塞它后面 JavaScript 语句的执行,而 JavaScript 语句的执行又会阻止 CSSOM 的构建,原因很简单,因为 JavaScript 执行时可能会改变 CSSOM,同时进行会对性能产生影响

除非将 JavaScript 显式声明为异步,否则它会阻止构建 DOM,因为默认情况下,浏览器遇到 <script> 标签时会直接执行

所以,我们需要尽量把 CSS 放在网页头部,避免太晚才构建 CSSOM,影响渲染;尽量把 JavaScript 放在网页底部,并且设置 async、defer 属性,避免阻塞 DOM 的构建。defer 是“渲染完再执行”,async 是“下载完就执行”,defer 如果有多个脚本,会按照在页面中出现的顺序加载,多个async 脚本不能保证加载顺序。

参考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fundamentals/performance/critical-rendering-path/

https://astaxie.gitbooks.io/build-web-application-with-golang/content/zh/03.1.html

https://github.com/alex/what-happens-when

总结

其实就是个浏览器工作过程的拆析,然后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并且这些都是搞 WEB 的必知的,写完这么多也算是消化了,下一步可能写写 WEB 性能优化相关的吧,也是一个很值得写的点

知识就是力量 – 培根

本文章发表于底噪博客 https://zhih.me , 转载请注明
直接偷的人,你打球真蔡